中文词典网 Chinese.my
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

國語辭典 | 网典 | 康熙字典

國語辭典
字词:A
  

  部首:手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ㄢˇ
  拼音: ǎn




1.掩藏。《廣雅疏證.卷四.釋詁》:「揞,藏也。」元.喬吉〈一枝花.雲髫金雀翹套.梁州第七〉曲:「儹科,鬥喊,風聲兒惹起如何揞。」

2.按敷。如:「手上破了皮,用點藥把傷口揞上。」


  

  部首:黑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21
  注音: ㄢˇ
  拼音: ǎn




愚昧、糊塗。《文選.王襃.四子講德論》:「鄙人黭淺,不能究識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山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8
  注音: ㄢˋ
  拼音: àn




1.水邊高地。《說文解字.屵部》:「岸,水厓而高者。」如:「河岸」、「海岸」。《詩經.衛風.氓》:「淇則有岸,隰則有泮。」

2.參見「岸獄」條。




1.雄傑、高峻的樣子。《漢書.卷四五.江充傳》:「充為人魁岸,容貌甚狀。」

2.高傲、莊嚴的樣子。如:「道貌岸然」。宋.黃庭堅〈定風波.萬里黔中一漏天〉詞:「鬼門關外蜀江前,莫笑老翁氣猶岸。」


  

  部首:手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9
  注音: ㄢˋ
  拼音: àn




1.用手向下壓。《說文解字.手部》「按」字.清.段玉裁.注:「以手抑之使下也。」如:「按電鈴」。《水滸傳》第三一回:「武松左腳早起,翻筋斗踢一腳,按住也割了頭。」

2.抑止、擱置。如:「按兵不動」。《詩經.大雅.皇矣》:「爰整其旅,以按徂旅。」

3.依照。如:「按照」、「按圖索驥」。唐.高適〈東征賦〉:「按山川之險阻,救天地於屯蒙。」

4.撫、扶。《史記.卷六九.蘇秦傳》:「於是韓王勃然作色,攘臂瞋目,按劍仰天太息。」

5.巡行。《史記.卷一一一.衛將軍傳》:「遂西定河南地,按榆谿舊塞。」唐.李白〈永王東巡歌〉一一首之七:「王出三山按五湖,樓船跨海次陪都。」

6.考察。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上》:「考實按形,不能謾於一人。」宋.蘇軾〈論始皇漢宣李斯〉:「秦始皇時,趙高有罪,蒙毅按之,當死。」

7.彈奏。《警世通言.卷一〇.錢舍人題詩燕子樓》:「忽有一妓,抱胡琴立於筵前,轉袖調絃,獨奏一曲,纖手斜拈,輕敲慢按。」




1.文章中編者經研究考查後,所作的說明或判斷。如:「按語」。也作「案」。

2.姓。如元代有按攤。


  

  部首:木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ㄢˋ
  拼音: àn




1.古代盛飯食的短足木盤。《後漢書.卷八三.逸民傳.梁鴻傳》:「每歸,妻為具食,不敢於鴻前仰視,舉案齊眉。」南朝宋.鮑照〈擬行路難〉一八首之六:「對案不能食,拔劍擊柱長歎息。」

2.長方形的桌子。如:「桌案」、「伏案疾書」。唐.李白〈下途歸石門舊居〉詩:「羨君素書嘗滿案,含丹照白霞色爛。」

3.牽涉到法律或政治的事件。如:「犯案」、「命案」、「投案」、「破案」、「五三慘案」。

4.與公務相關的文書、成例或獄訟判定的結論。如:「檔案」、「串供翻案」。《隋書卷七五.儒林傳.劉炫傳》:「今之文簿,恆慮覆治,鍛鍊若其不密,萬里追證百年舊案。」

5.提議或計畫之類的文件。如:「提案」、「草案」、「腹案」、「方案」、「議案」。

6.文章中,作者所加的說明或判斷。同「按」。如:「案語」。




1.向下壓。通「按」。《史記.卷一〇七.魏其武安侯傳》:「籍福起為謝,案灌夫項令謝。」

2.考查、察辦。通「按」。《戰國策.趙策二》:「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,諸侯之地,五倍於秦。」《史記.卷一〇七.魏其武安侯傳》:「丞相言灌夫家在潁川,橫甚,民苦之,請案。」

3.依據、依照。通「按」。《荀子.不苟》:「曰國亂而治之者,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。」《韓非子.孤憤》:「人臣循令而從事,案法而治官。」




乃、於是。《荀子.榮辱》:「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,使有貴賤之等。」《戰國策.趙策一》:「秦與梁為上交,秦禍案攘於趙矣。」


  

  部首:木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ㄢˋ
  拼音: àn




1.同「案」。《字彙.木部》:「桉,同案。」

2.植物名。姚金孃科桉樹屬,「大葉桉」、「赤桉」、「藍桉」等桉屬樹木之通稱。多為常綠喬木。主要產於澳洲。葉互生罕對生,卵狀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先端尖銳,表面深綠色。繖形、繖房或圓錐花序;萼之裂片與花瓣結合為蓋,開花時自萼筒分離。蒴果頂端開裂,蒴片三至六枚。生長迅速,主供觀賞,木材可供建築用。也稱為「油加利」。


  

  部首:魚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ㄢˋ
  拼音: àn

參見「鮟鱇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日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ㄢˋ
  拼音: àn




1.不明亮的、光線不足的、黑夜的。如:「暗房」、「陰暗」。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言語》:「簡文在暗室中坐,召宣武。」宋.姜夔〈齊天樂.庾郎先自吟愁賦〉詞:「西窗又吹暗雨,為誰頻斷續,相和砧杵。」

2.幽深、陰翳。宋.陸游〈遊山西村〉詩:「山重水複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」

3.昏昧、不明事理。通「闇」。如:「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。」

4.不讓人知道的、不公開的。如:「暗號」、「明人不做暗事。」

5.無光澤的。宋.蘇軾〈浣溪沙.菊暗荷枯一夜霜〉詞:「菊暗荷枯一夜霜,新苞綠葉照林光。」




默不作聲的、隱密的。如:「暗殺」、「暗示」、「暗渡陳倉」。唐.韓偓〈無題〉詩:「明言終未實,暗祝始應真。」清.洪昇《長生殿》第一三齣:「寵固君心,暗中包藏計狡。」



1.不光明。如:「棄暗投明」。

2.姓。如元代有暗伯。




光線變得不明亮。如:「天色已漸漸暗了。」


  

  部首:日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8
  注音: ㄤˊ
  拼音: áng




1.仰起、高舉。如:「昂首闊步」。宋.蘇軾〈和子由次王鞏韻〉:「簡書見迫身今老,尊酒聞呼首一昂。」

2.高漲、上揚。《新唐書.卷一〇九.崔義玄傳》:「俄而物質價踴昂,百賈驚擾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四.促織》:「市中游俠兒,得佳者籠養之,昂其直,居為奇貨。」




精神氣概振奮激揚。如:「氣宇軒昂」。


  

  部首:木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8
  注音: ㄤˋ
  拼音: àng




1.繫馬的柱子。《廣韻.平聲.唐韻》:「枊,繫馬柱也。」《三國志.卷三二.蜀書.先主備傳》:「先主求謁,不通,直入縛督郵,杖二百,解綬繫其頸著馬枊。」

2.屋的短柱。《文選.何晏.景福殿賦》:「飛枊鳥踊,雙轅是荷。」《資治通鑑.卷二〇一.唐紀十七.高宗總章二年》:「其門牆階級,窗櫺楣柱,枊楶枅栱,皆法天地陰陽律曆之數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皿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ㄤˋ
  拼音: àng




腹大口小的瓦盆。《後漢書.卷八三.逸民傳.逢萌傳》:「乃首戴瓦盎,哭於市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一.勞山道士》:「遂各覓盎盂,競飲先釂,惟恐樽盡。」



充滿的、盈溢的。如:「興趣盎然」。宋.蘇軾〈答李邦直〉詩:「詩詞如醇酒,盎然薰四支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心
部外笔画:13
 总笔画:16
  注音: ㄠˋ
  拼音: ào




悔恨。如:「懊惱」、「懊悔」。《晉書.卷八〇.王羲之傳》:「後為其父誤刮去之,門生驚懊者累日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山
部外笔画:13
 总笔画:16
  注音: ㄠˋ
  拼音: ào




地名用字。浙江等沿海省分的島嶼,多用嶴作名字。如:「懸嶴」、「薛嶴」、「章嶴」。


  

  部首:金
部外笔画:13
 总笔画:21
  注音: ㄠˋ
  拼音: ào




1.溫熱東西的器具。《玉篇.金部》:「鐭,溫器。」

2.化學元素。鋨的舊譯。


  

  部首:广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


穀倉、糧倉。元.鄭光祖《老君堂》第四折:「中原清宴賀昇平,幸倉廒滿盈。」《喻世明言.卷二七.金玉奴棒打薄情郎》:「真個廒多積粟,囊有餘錢,放債使婢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口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參見「嗷鴻」、「嗷嗷」等條。


  

  部首:玉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


古代的一種樂器。《集韻.平聲.豪韻》:「璈,樂器。」唐.吳筠〈遊仙〉詩二四首之一五:「鳳舞龍璈奏,虯軒殊未迴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辵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


遊玩。《後漢書.卷一一.劉盆子傳》:「(劉盆子)乘軒車大馬,……而猶從牧兒遨。」《新五代史.卷六三.十國世家.前蜀世家》:「蜀人富而喜遨,當王氏晚年,俗競為小帽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犬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


動物名。哺乳類食肉目。上脣下垂,鼻端開闊,顎強,耳朵小,四肢短,尾長,體毛黃褐色,體型較一般犬為大。性情凶猛好鬥,可做為獵犬。


  

  部首:耳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參見「聱牙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虫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


節足動物變形的第一對腳,尖端分兩歧,像鉗子能開能合,可以用來取食或自衛。《荀子.勸學》:「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,用心躁也。」《晉書.卷四九.畢卓傳》:「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螯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鳌
  部首:魚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22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


同「鼇」。明.張自烈《正字通.魚部》:「鰲,俗鼇字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鳌
  部首:黽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24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


一種海中的大龜。《玉篇.黽部》:「鼇,傳曰:『有神靈之鼇,背負蓬萊之山在海中。』」《楚辭.屈原.天問》:「鼇載山抃,何以安之?」唐.白居易〈題海圖屏風〉詩:「突兀海底鼇,首冠三神丘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羽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6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參見「翱翔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火
部外笔画:15
 总笔画:19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


用小火將食物煨熟。《集韻.平聲.豪韻》:「爊,煨也。」《齊民要術.卷八.脯腊》:「其魚草裹泥封,煻灰中爊之。」


  

  部首:金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9
  注音: ㄠˊ
  拼音: áo




1.雙方苦戰,死傷很多。《漢書.卷五五.霍去病傳》:「合短兵,鏖皋蘭下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鏖,今俗猶謂打擊之甚者曰鏖。」

2.喧擾。宋.黃庭堅〈平陰張澄居士隱處〉詩三首之一:「市聲鏖午枕,常以此心觀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媪
  部首:女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ㄠˇ
  拼音: ǎo




1.老婦。《說文解字.女部》:「媼,女老偁也。」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: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,賢于長安君。」《北史.卷四三.邢巒傳》:「及代,吏人父老及媼嫗皆遠相攀追,號泣不絕。」

2.稱謂。母親。《廣雅疏證.卷六下.釋親》:「媼,母也。」《韓非子.外儲說右上》:「薄疑歸言之媼也,曰:『衛君之愛疑奚與媼?』媼曰:『不如吾愛子也!』」

3.婦人的通稱。《史記.卷一一一.衛將軍傳》:「其父鄭季,為吏,給事平陽侯家,與侯妾衛媼通,生青。」唐.司馬貞.索隱:「媼,婦人老少通稱。」

4.地神。明.張自烈《正字通.女部》:「媼,地神曰媼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袄
  部首:衣
部外笔画:13
 总笔画:19
  注音: ㄠˇ
  拼音: ǎo




可禦寒且有襯裡的短上衣。如:「夾襖」、「棉襖」、「皮襖」。唐.韓愈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〉:「蔬飧要同喫,破襖請來綻。」《資治通鑑.卷一四二.齊紀八.東昏侯永元元年》:「見車上婦人猶戴帽,著小襖。」


  

  部首:人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ㄠˋ
  拼音: ào




1.倨慢。如:「驕傲」、「傲慢」。

2.不屈服的。如:「傲骨」、「傲氣」。




輕視、不尊敬。《呂氏春秋.士容論.士容》:「傲小物而志屬於大,似無勇而未可恐。」唐.韓愈〈祭鱷魚文〉:「夫傲天子之命吏,不聽其言,不徙避之。」



急躁。《荀子.勸學》:「故不問而告謂之傲,問一而告二謂之囋,傲非也,囋非也。」《管子.乘馬》:「是故事者生於慮,成於務,失於傲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大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ㄠˋ
  拼音: ào




1.傲慢。通「傲」。唐.來鵠〈聖政紀頌〉:「無典無法,頑肩奡比。三皇實作,五帝實治。」

2.矯健的樣子。唐.韓愈〈薦士〉詩:「橫空盤硬語,妥帖力排奡。」




人名。為夏朝時寒浞的兒子。力氣大,能陸地行舟,後為少康所殺。


  

  部首:矢
部外笔画:15
 总笔画:20
  注音: ㄅㄚˋ
  拼音: bà




短小。同「罷」。漢.揚雄《方言》卷一〇:「矲,短也。……桂林之中謂短矲;矲,通語也。」參見「矲矮」、「矲雉」等條。或讀為ㄅㄞˇ bǎi。


  

  部首:水
部外笔画:21
 总笔画:24
  注音: ㄅㄚˋ
  拼音: bà




河川名。即灞水,今稱灞河。源出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,流經西安市灞橋區,向北注入渭河。灞水上有橋,古時長安送行者,多至此折柳贈別。


  

 简化字:坝
  部首:土
部外笔画:21
 总笔画:24
  注音: ㄅㄚˋ
  拼音: bà




1.築在河上或湖口狹處,用以擋水並提高水位的建築物。《集韻.去聲.禡韻》:「壩,堰也。」如:「水壩」、「大壩」。

2.水利工程中用以鞏固堤防的建築物。如:「丁壩」。宋.單鍔〈吳中水利書〉:「其河自西壩至東壩十六里有餘。」

3.參見「壩子」條。

4.地名用字。是漢藏語族固有且慣用的地名詞彙,常見於長城以南及西南各省區市,如陝西寶雞市留壩縣的留壩、西藏昌都市左貢縣壩子、四川綿陽市轄江油市的雁門壩,及福建泉州市轄南安市的壩子口等。


  

  部首:肉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9
  注音: ㄅㄚˊ
  拼音: bá




1.大腿上的細毛。《史記.卷一一七.司馬相如傳》:「心煩於慮而身親其勞,躬胝無胈,膚不生毛。」司馬貞索隱引韋昭曰:「胈,其中小毛也。」

2.大腿股的白肉。《莊子.天下》:「禹親自操橐耜,而九雜天下之川,腓無胈,脛無毛。」唐.成玄英.疏:「(禹)勘苦執勞,形容毀悴,遂使腓股無肉,膝脛無毛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艸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ㄚˊ
  拼音: bá




1.菝葀:古代一種象徵祥瑞的草。《廣韻.入聲.末韻》:「菝:菝葀,瑞草。」

2.菝葜:植物名。百合科菝葜屬,攀緣灌木。地下莖呈塊根狀,質堅硬。莖有刺。葉互生,闊卵形或近圓形,掌狀脈五至七條,繖形花序單生葉腋,總梗長二十至二十五公厘,花被片六枚,黃綠色。漿果球形,紅熟。根、莖均可入藥。明.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卷一五.草部.菝葜》:「此草莖蔓強堅短小,故名菝葜。而江浙人謂之菝葜根,亦曰金剛根,楚人謂之鐵菱角,皆狀其堅有尖刺也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足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ㄚˊ
  拼音: bá




1.陸地行走稱為「跋」。如:「跋山涉水」。《詩經.鄘風.載馳》:「大夫跋涉,我心則憂。」漢.毛亨.傳:「草行曰跋,水行曰涉。」

2.踐踏。如:「跋胡疐尾」、「跋前疐後」。

3.迴轉。唐.李商隱〈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〉詩:「韓公堆上跋馬時,迴望秦川樹如薺。」《資治通鑑.卷一九一.唐紀七.高祖武德九年》:「(建成、元吉)覺變,即跋馬東歸宮府。」元.胡三省.注:「跋馬者,搖駷馬銜,偏促一轡,又以兩足搖鼓馬腹,使之迴走。」




1.文體名。寫於書籍、文章、字畫或碑帖等後面言簡意賅的文字稱為「跋」。跋文內容多屬評介、鑑定或考據等性質。

2.姓。如五代後梁有跋異。


  

  部首:鬼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ㄅㄚˊ
  拼音: bá




傳說中造成旱災的鬼神。《說文解字.鬼部》:「魃,旱鬼也。」《詩經.大雅.雲漢》:「旱魃為虐,如惔如焚。」漢.毛亨.傳:「魃,旱神也。」


  

  部首:鼠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8
  注音: ㄅㄚˊ
  拼音: bá




鼧鼥:動物名。松鼠科。體粗壯,四肢短小。毛皮柔軟珍貴,可製裘衣,輕暖而不易溼透。也稱為「土撥鼠」。


  

  部首:革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ㄅㄚˇ
  拼音: bǎ




1.皮製的馬韁。《說文解字.革部》:「靶,轡革也。」《漢書.卷六四下.王襃傳》:「王良執靶,韓哀附輿。」

2.射擊的目標。如:「打靶」、「靶子」、「飛靶」。

3.柄。同「把」。《北齊書.卷三三.徐之才傳》:「又有以骨為刀子靶者,五色班斕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弓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ㄅㄚˋ
  拼音: bà




1.弓中央手握的部分。元.熊忠《古今韻會舉要.去聲.禡韻》:「弝,弓弣中手執處也。」

2.柄。唐.李賀〈申胡子觱篥歌〉:「朔客騎白馬,劍弝懸蘭纓。」


完整 | 简易   资料数 : 104089 页数: 2/2603
第一页 | 上一页 | 下一页 | 最后页

欢迎光临!
检索方法
1、支持简繁字词检索。

2、一般字词检索,如输入:
   
   字典
   科技大学……等

3、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,如输入:
   勤劳,懒惰
   努力,挺进,团结
   整齐,纷乱,健康,虚弱……等

4、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,即可查看释义。